•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新药研发成功率开始回升

      医药网5月26日讯 《Nat. Rev. Drug Discov.》发表一篇麦肯锡分析家撰写的一篇文章 ,回顾1996-2014这近20年间新药研发成功率的变化 。从1996至2011年 ,新药研发成功 率逐年稳步下降 ,2008-2011年三年平均成功率是1996-1999三年平均成功率的一半不到(7.5%对16.4%) ,但自2011年后开始反 弹 ,现在已高于2000年时的成功率 。主要驱动因素是小分子药物这些年间下降幅度巨大(从16%降到5%) ,而生物大分子则成功率相对平稳 。另一个保持恒 定的趋势是合作开发项目成功率高于单独开发项目 ,过去5年合作项目三期临床是单独开发项目成功率的2倍 。说明能被两家看上的项目的确质量略高 。
     
      过去15年间新药产出下降是制药工业最受关注的问题 ,无数专家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方案 ,现在看来终于有点春暖花开的迹象 。不仅现在成功率开始反弹 ,过去10年进入临床的项目以每年6%的速度在增长 ,所以可以预计上市新药数目会继续增加 。
     
      自2000年开始传统的经营模式 ,即针对大众常见病但无明显价值区分的所谓重磅药物模式 ,开始受到挑战 。药监和支付部门开始要求药物不仅能改善化验单数字 ,还要改进病人生活质量和寿命 ;不仅要比安慰剂好还要比疗法更好。但是新药是个长周期活动,药厂并不能一下子把管线里的产品变成药监部门需要的产品 ,这个冲突导致一个长达10年的衰退期 。
     
      现在制药工业基本找到了符合药监 、支付部门口味的新模式 。和传统重磅药物模式不同 ,现在的研发更偏向缺少标准疗法的专科病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产出 。一是支付部门允许专科药偏高的价格,即使患者少总销售也很可观 。这大大扩展了药厂可以获利的种 类 ,药厂不必一定在难度超过现在技术许可的疾病上挣扎 。二是专科病不限于一日一次口服 ,为生物大分子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现在生物大分子已占整个管线的 39% 。生物大分子选择性好于小分子 ,所以因脱靶毒性失败可能性大大降低 。另外生物大分子的高选择性更适合以生物标记为中心的现代开发模式 ,适应症更加精 准 ,成功率提高 。
     
      当然药厂在项目取舍上也更加成熟 ,一 、二期临床的成功率都低于三期临床 ,说明资本使用效率在提高 。FDA的审批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成 功率 。FDA的突破性药物政策加快了部分新药的审批速度 ,而这部分药物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成功率高于平均值 。不少新药是有条件上市 ,原则上有一些药物以后会 因为达不到定约而撤市 ,所以即使研发技术没提高这些审批政策也会令成功率表面上看有所提高 。
     
      支付部门对高药价的容忍给了制药工业退守专科病的喘息机会 ,如果药价受到限制药厂则不得不重返大众常见病。过去三年研发效率的反弹令人振奋 ,但是危机依然存在 。
    

    Copyright © 2016-2024 南京壴定发医药开发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9865号-1